查看原文
其他

“首届中山大学双语研究大会”顺利举办


中山大学双语研究大会是一个跨学科、跨专业研究双语(包括多语)的语言学专业会议。会议旨在为全球双语研究者提供一个传播自己研究成果,了解最新科研动态,以及与同行合作交流的平台,并以此形成一个长期稳定的交流与合作的学术网络。会议的工作语言为汉语和英语。首届大会于2023年6月9日-11日在中山大学珠海校区举办,由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珠海)主办。大会议程包括培训工作坊、主旨报告、特邀专题研讨、圆桌讨论、普通分组报告和“新汉学计划”语言学博士生工作坊。其中,“新汉学计划”语言学博士生工作坊由教育部中外语言合作中心与中山大学主办,中文系(珠海)承办。


首届大会收到有效投稿223份,经过双向匿名评审,接受率为77%。会议期间,线上线下参会人数超过200人。参会学者来自中国、英国、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马来西亚、韩国、日本、泰国、印度、德国、法国、意大利、塞尔维亚等。


01

培训工作坊


2023年6月9日下午,三场动手操作培训工作坊于海琴六号C203如期举行,由博士后朱林主持。


首场工作坊“R语言与语言实证研究数据的统计分析”由北京大学的冯硕助理教授主讲。本次培训致力于让大家快速掌握R语言的基本技巧,并在学术研究中利用R语言进行统计分析和图表绘制。



在第二场“地理语言学的几种制图方法”中,复旦大学黄河副研究员从定义、发展史、分析方法、理论原则等方面分享了地理语言学的基本知识,分步骤介绍制图方法并引导大家进行实操。



第三场培训是“利用Praat脚本批量处理数据:方法与实操”。香港大学的王非凡博士详细介绍了利用Praat脚本批量处理数据的实操方法,强调了“Paste history”的重要性。



培训过程中,三位专家将事先准备的实操数据和免费软件的下载链接发给现场的老师和同学,并当场指导他们在自己的电脑上实际操作。培训工作坊的参与者都表示收获满满。



↑ 上下滑动查阅 ↑


02

开幕式和主旨报告


2023年6月10日上午8:00,中山大学双语研究大会于海琴六号C103正式开幕。开幕式由中文系(珠海)杨蓓教授主持。



中文系(珠海)系主任朱崇科教授致欢迎辞,澳门大学人文学院院长、语言学研究中心主任,孔子学院院长,中国语言文学系中国语言学特聘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徐杰教授致开幕辞。随后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祝华教授和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Murray Munro教授用英文做了主旨报告,现场提供了汉语同声传译。



主旨报告一由澳门大学徐杰教授主持。英国伦敦大学(University of College London)的祝华教授以“Where are you really from: Language, Culture and Identity”为题,概述了跨文化研究,并讨论了其对细致入微地理解人们如何对待文化身份的贡献等。



主旨报告二由杨蓓教授主持。Simon Fraser大学的Murray Munro教授以“What do we mean by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L2 phonetic learning?”为题,探讨L2语音学习中的个体差异。报告后有同学提出关于研究选择年限的问题, Munro教授回答其随着时间推移变化更慢,因此选择一年、两年、五年、十年等作为研究时间。



6月10日下午4:40,第三场主旨报告“数字语言学习及其计算和认知神经机制”和第四场主旨报告“惯用语与评价语力”在C103举行,分别由中山大学王勇教授和北京大学冯硕助理教授主持。


香港理工大学的冼为坚基金人文与科技讲席教授李平在“数字语言学习及其计算和认知神经机制”的报告中概述了如何将新兴技术和数据驱动的方法与当前计算和认知神经的理论相结合的方法,旨在深入了解语言学习和双语表征。李教授向大家展示了借助VR进行二语学习的实验,引起了在场参会人员的兴趣。大家就教学方式应用前景、不同语言内容的学习方式等问题与李平教授展开热烈的讨论。



中山大学国际翻译学院的常晨光教授在主旨报告“惯用语与评价语力”中提出,英汉惯用语虽然存在部分相似的提升评价语力的方式,但汉语惯用语更倾向于使用重复作为增强策略。此外,常教授还指出汉语惯用语中对数字的使用是不同于英语惯用语的特点之一。



6月11日下午,最后两场主旨报告在C103举行。中山大学王勇教授主持了第五场主旨报告“Logical cohesion in advanced L2 Chinese writings: A multicompetence perspective”。俄勒冈大学的井茁教授从理论概述出发,讲述了“单语偏见”“双语/多语转向”“多视角能力”三方面的内容,说明了理论是如何影响二语习得研究,以及逻辑衔接在二语高级写作中的应用,并指出了今后发展的方向。



其后,复旦大学的陈忠敏教授发表了第六场主旨报告“语言接触中的双向动态语音变异”,由中山大学杨蓓教授主持。陈教授的研究通过比较不同年龄组上海话的三项语音变异(新增双元音韵母变异、清浊擦音时长比变异和增生鼻韵尾变异)来观察语言接触中的双向动态演变,讨论了就语言接触引发的音变匹配机制、双向动态影响问题。在场众多学者就标准语与方言之间的双向影响、上海话演变中的具体音值等问题与陈教授进行了深入探讨。




↑ 上下滑动查阅 ↑



03

特邀专题研讨


6月10日上午,暨南大学甘于恩教授主持了第一场专题研讨“双语双方言”。


首先,甘于恩教授就数字人文和广东地理语言学分享自己的成果和展望,他以三本广东的语言地图集为个案介绍了方言地图中的突破和不足,并指出数字人文在推动广东地理语言学上的拓展,是突破传统纸本地图的窠臼。


著名语言学家复旦大学游汝杰教授在这个专题研讨中分享了关于双语研究的几个问题,包括双语能力和双语功能的定义,重点讲述了内部言语和外部言语的性质和区别。参会学者结合自身的语言使用经历表示赞同,并提出内部言语研究可以与心理学相结合。



接着,来自香港城市大学的邹嘉彦讲座教授介绍了方言词和普通话的关系,指出现代汉语书面语和方言口语词汇存在显性和隐性的关系,以“睇”“看”“房屋”“霸占”等为例分析了双音节词的由来。在场的教授就南北方言的差异和用词不同的细分与邹嘉彦教授进行讨论。



另外,来自俄勒冈大学的艾玛丽教授以学术网络和话语转向为切入点分析了中国双语者如何影响语言学理论,并指出中文双语网络获得能量的方法。



最后,现场学者与各位教授进行了愉快的交流,为这场“双语双方言”专题报告会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6月10日下午2:00,第二场特邀专题研讨“二语语音和韵律处理”在主会场举行,由香港中文大学莫碧琪教授主持。


首先,美国爱荷华大学的Christine Shea副教授聚焦于听觉任务中的双语语言处理机制以及双语者在理解过程中如何在两种方言中间进行转换进行报告,并进一步强调了社会语音学因素在双语者心理语言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随后,香港城市大学的李蕙心副教授对最近Zhu(2020)和Cheng(2022)中的两组粤语二语学习者的粤语声调数据进行分析,指出第一语言对第二语言发音的影响有可能同时具有积极和消极的影响。



康涅狄格大学的杨春生副教授则从语言学特征和任务类型出发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感知进行研究。他的研究指出,辅音/元音错误、语调错误和语速是影响较大的语言学特征,任务类型和说话者的熟练程度也存在相互作用。



最后,香港中文大学的莫碧琪教授进行分享,提出学习第二语言不仅对主要的语音线索(音调)有促进作用,而且还能提高对次要语音线索(发音类型)的敏感性,从而支持第三语言语音习得的累积增强模型(cumulative enhance model)。



在该场专题研讨中,线下和线上学者都积极交流讨论,就报告内容与报告人展开交流。


6月11日上午,双语大会第三场特邀专题研讨“语用意义习得与加工”如期在海琴六号C103举行,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吴庄教授主持。


广外的吴庄教授首先探讨了说话人可靠性和确定性对汉英双语儿童和汉语儿童习得新词意义的影响。通过在实验中采用了互动性的词汇识别和学习任务,发现双语经历影响儿童对语用信号的感知,双语儿童面对可靠但不确定的说话人更为宽容。



厦门大学胡深爱副教授的研究关注普通话-意大利语双语儿童对否定句的理解。针对此前研究缺少对照组、语料失衡等问题,胡深爱副教授设计了三次实验,发现双语儿童在双重否定句中的表现较普通话母语儿童更差。



中南大学的苏怡教授与蒋宇涵博士分享了其关于自闭症儿童汉语习得中等级含义与非等级含义的研究。实验关注自闭症对儿童等级、非等级含义习得的影响,并就儿童年龄、非语言智商、心智理论等进行探究,在此过程中揭露了两种会话含义下的运行机制。



北京大学的冯硕助理教授分享了中国学习者对韩语逻辑连接词-(i)na“或者”的习得研究。冯硕助理教授指出,韩语连接词-(i)na优先获得包含式解读,而词素变化也会影响解读倾向。相较于排除式解读,中文学习者更易接受包含式解读,但接受度仍低于韩语母语者。



在场学者结合上述报告进行了热烈交流,积极肯定研究价值并提出了宝贵意见。


↑ 上下滑动查阅 ↑



04

圆桌讨论:如何发表优质论文


6月11日上午10:40,在海琴六号C103举行了本次大会的圆桌讨论“如何发表优质论文”,由陈忠敏教授主持。


《语言研究集刊》主编、Bulletin of Chinese Linguistics《中国语言学集刊》副主编陈忠敏教授对语言学期刊投稿现状、学术期刊的发展路径和职责发表看法,指出目前投稿文章的质量还有很大进步空间。



《澳门语言学刊》主编、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中国语言学报》国际编委会成员徐杰教授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对发表高质量论文提出建议。他形容好文章是“读前问号,读后感叹号”,同时需要三点创新:方法新、结构新、内容新。并从主编的角度谈论了选稿的几个关键点。



Brain and Language主编、Cognitive Science资深主编李平教授也从跨学科的研究方向、有新意的理论方法、评审意见和修改的重要性以及写作周期安排四个方面就如何撰写优质论文发表见解。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主编王健教授则从编辑角度对办研讨会组稿、不同杂志的格式要求以及审稿速度等方面对学者发表文章提出建议。



《当代语言学》主编完权教授就其期刊的历史和特点,详细介绍了“我国语言学的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书评”这一话题,从青年学者写什么、怎么写两方面展开讨论。Journal of lnternational Phonetic Association编委李蕙心副教授强调了投稿的论文要符合期刊的要求,要有针对性。此外,《华文教学与研究》执行主编李军教授依据已收稿件,从量化研究、教学研究、本体研究三方面提出稿件建议。




最后,六位主编和编辑回答了现场学者关于撰写论文和投稿的各类问题。



↑ 上下滑动查阅 ↑



05

普通分组报告


6月10-11日两天内,大会分组报告按6个平行分组同时进行报告。其中四组为普通分组报告,两组为语言学博士生工作坊报告。


普通分组报告包括历史语言学、结构与语义、语音、语言学习、社会语言学、儿童语言、语篇与语用、语法比较、认知语言学等近20个专场,平均每场有6-7个报告。参会者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并听取不同的报告,并积极参与讨论。现场学术气氛浓厚。



06

“新汉学计划”语言学博士生工作坊


两组“新汉学计划”语言学博士生工作坊包括二语教学、句法语义研究、词语短语研究、语音与语码研究、方言变体与演变、语言技术等6个专场,平均每场有6个报告,每个报告后都有知名专家和期刊主编进行点评。


37位中外研究生入选语言学博士生工作坊,其中一人因个人原因放弃,最终34位博士生和2位高年级硕士生报告了自己的研究。他们分别来自英国的剑桥大学、美国的威斯康星大学(Madison)、俄亥俄州立大学、辛辛那提大学、印度的印度理工学院、德国的弗赖堡大学、澳大利亚的新南威尔士大学、罗马尼亚的亚历山德鲁伊万库扎大学、中国的澳门大学、澳门科技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兰州大学、暨南大学、中山大学等。36位参会者中,17位为外籍博士生。


会议期间,中外博士生积极参与大会议程中的各类活动,他们表示无论是工作坊还是大会的其它学术报告和培训,都使他们受益匪浅。他们觉得能够听到专家的点评感到很荣幸也很激动,而且点评本身也对他们帮助很大。希望以后还有机会来参会。



↑ 上下滑动查阅 ↑



07

颁奖仪式暨闭幕式


6月11日下午,最后两场主旨报告结束后,王勇教授主持了激动人心的“新汉学计划”语言学博士生工作坊的颁奖仪式。经过专家评审,最后有7位研究生获奖。邹嘉彦讲座教授、艾玛丽教授和徐杰教授为线下的获奖者颁发了一、二、三等奖。


闭幕式上,杨蓓教授简单总结了此次大会,并代表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珠海)对所有参会的专家学者表示感谢。同时,她感谢了28位评审专家在大会前通过匿名评审甄选出优质的参会论文,且对投稿摘要撰写了评语,正是专家们的敬业与专业素养确保了本次大会的学术质量。
最后,杨蓓教授对参与首届双语大会的所有工作人员表示了诚挚的谢意,包括会议联络委员会、会议手册编写委员会、海报宣传委员会、现场与技术委员会、后勤安排委员会、同声传译团队和新闻报道团队等。首届中山大学双语研究大会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闭幕。会后,专家学者纷纷在主会场带有双语大会字幕和中大牌坊的大屏幕前合影留念,依依不舍地握手言别,期待下届双语大会再见。




撰稿 | 谢思欣、纪小宇、邝静仪张新欣、周幸紫、张璐薇
黄涛、程茜雯
摄影 | 陈思羽、何梓颖梁馨月、王晗聿、梁春
编辑、统筹 | 谢思欣、陈颖琳

初审:王颜玉审核:朱崇科 陈彪审定发布:郑哲
中国语言文学系(珠海)点击下方 关注我们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山大学中文系珠海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